找到相关内容1925篇,用时7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菩萨畏因 众生畏果

    以恶为能,认为本领胜人一筹,所干恶事,甚是机密,无人知道,无可识破,即使瞒过人们的耳目,则满不过天理(天道),殊不知种下深重的恶果,果报现前,惊恐慌万状,坐立不安,无所适从,苦楚难表。“早知今日,何必...

    黄礼和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50151395.html
  • 观音菩萨与六字真言的传说

    觉。  六字真言还有别的理解,例如认为是要救度六道众生,每一个字分别代表一个“道”。“+”是天道,“嘛”是阿修罗道,“呢”是人道,“叭”是畜生道,“咪”是饿鬼道,“畔”是地狱道。这“六道”的意思在下篇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71451662.html
  • 十法界五浊恶世表

    心具十界之缘虑,称之缘虑心,亦名虑知心。 缘虑十界之差别如下图: 上品十恶是地狱心 中品十恶是恶鬼心 下品十恶是畜生心 下品十善是修罗心 中品十善是人道心 缘虑上品十善是天道心 偏空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81553031.html
  • 茶缘 佛缘 养身佛家养身与茶一体

    缘份,以种茶制茶到泡茶品茶,千百年来总结出一整套的茶道文化。茶也顺时而成为寺门僧人联系世俗、接待施主说天道地、讲经释法的特殊媒介物。   苏东坡与佛印法师的种种趣话、禅谈便是最典型的一个例证。我们作为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111654932.html
  • 禅和禅定的区别

    禅定是强制觉知心住于一境,不再攀缘其他法,长住如是心一境之中,名为禅定。修定之法包括:天台的止观、禅宗的看话头、默照禅、密宗的三密相应等等观心的方法。禅定通外道及世间法,名为四禅八定。  禅定的本身并不能解脱生死。无始劫以来,我们都曾经在天道里轮回过,都曾具足过四禅八定,但是,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得到解脱。自古以来,外道修定而得非想非非想定者有很多,也无一人能出三界,以不见道断我见故。二乘解脱道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045555737.html
  • 茶缘•佛缘•养身

    缘份,以种茶制茶到泡茶品茶,千百年来总结出一整套的茶道文化。茶也顺时而成为寺门僧人联系世俗、接待施主说天道地、讲经释法的特殊媒介物。   苏东坡与佛印和尚的种种趣话、禅谈便是最典型的一个例证。我们作为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491257827.html
  • 地藏菩萨形象的由来

    说法印,照天人之五衰(天人将死时现五种衰相)而除其苦恼,专门济度天道。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03159730.html
  • 慈舟大师开示:如何脱离苦海

    苦海无边,回头是岸。此苦海甚深无底,广阔无涯。因摸不着苦海之边,故难出苦海。若摸着边,即能出矣。吾人于此广阔无边甚深无底苦海中,将如何寻其边际呢?在苦海中若往前行,愈行愈苦。立住不走,仍在苦中。必须回过头来,即可看见边际,边际即彼岸。彼岸者,诸佛之岸,对此而言彼也。三界皆是苦海,不但生欲界人道、天道是苦,即生至色界顶天,乃至非非想天,亦是苦,福报享尽,仍随宿业堕落地狱或畜生。 吾人不能了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43876213.html
  • 杀气弥漫全世界

    、闻到法、遇著僧。因为业所障碍,所以与三宝无缘。总是在六道轮回中,转来转去,找不到出离的门。   做善功德的人,可以生到三善道(天道、人道、阿修罗道)。做罪孽过的人,就生到三恶道(地狱、饿鬼、畜生)...

    宣化上人

    论坛精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10376562.html
  • 茶缘·佛缘·养身

    施主说天道地、讲经说法的特殊媒介物。   苏东坡与佛印和尚的种种趣话、禅谈便是最典型的一个例证。我们作为凡夫,如果在日常生活中,对人对事能怀宽容惜悯之心,所损失的常常不过是眼前的虚名小利,得到的却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10114785231.html